杨振宁

杨振宁

原名杨振宁
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性别男性
生日1922-10-01
国籍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来源https://www.wikidata.org/wiki/Q181369
pptrace查看家族关系图
更新时间2025-10-18T21:38:16.022Z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院。其父为数学家杨武之,母亲为罗孟华,家中有五名子女,杨振宁为长子,兄弟姐妹包括杨振平、杨振汉、杨振玉、杨振复。幼年随父亲赴美留学归国后,一度随父亲在厦门、北京等地生活与就学。1938年至西南联合大学灭战时期转入昆明,先后在化学系、物理系学习,1940年获得穆藕初先生奖学金资助。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后转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

1943年秋参加庚款兴学留美考试,1944年春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随即赴美深造。1945年9月前往印度加尔各答,随后乘船经大西洋抵达美国。1946年1月在芝加哥大学正式注册为博士研究生,初期与费米合作,后因计划受限转而在爱德华·泰勒的实验组开展研究,并在阿里森实验室进行工作。1948年春,杨振宁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同年继续从事核反应与量子场论相关研究。1948年夏至1949年秋,先在芝加哥大学任教,随后于1949年秋转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开展研究,1950年获五年聘书并留任,随后转为永久研究员,直至1966年。

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合著的论文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后发展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著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文,1957年以共同作者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2‑1954年期间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多重介子产生的实验工作。1961年赴斯坦福大学进行学术访问,1964年取得美国国籍,1966年前后在普林斯顿度过约17年的学术黄金期。

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担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逐步推进平台建设,并在1965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起,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在杨振宁的推动下发展为重要的研究基地。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与清华大学共同设立高等研究中心并任名誉主任,1999年在石溪分校退休仪式上正式退休,回国后于清华大学继续任教并参与相关研究中心建设。2004年回到清华园定居,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转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婚姻方面,杨振宁第一任妻子杜致礼于1950年在普林斯顿结婚,育有三子女,2003年因病去世。随后与翁帆于2004年12月结婚。上述经历构成其个人生活与事业发展的主要节点。

家族树

点击 迷你家族树图标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