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之

杨武之

原名杨武之
头衔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近代数论开创者
性别男性
生日1896-04-14
国籍
来源https://www.wikidata.org/wiki/Q15913465
pptrace查看家族关系图
更新时间2025-10-18T21:38:45.063Z

人物介绍

杨武之,安徽凤阳人,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今属肥西县)。父亲杨邦盛为清末秀才,早年在私塾任教,1905年母亲去世,家庭多由叔父照料。1914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同年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并在数学系本科就读,1918年毕业,随后在1918—1922年间在安徽省立二中及安庆中学任教。1922年长子杨振宁出生。1923年以公费出国留学,先于斯坦福大学完成本科课程,1914年转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L. E. Dickson。1926年获理学硕士,1928年获哲学博士,博士论文为“推进棱锥数的华林问题”的带系数表示研究。

职业生涯方面,1928—1929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次年进入清华大学任数学系教授。1937—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1949年回清华任教,1950—1952年在同济大学任教,1950—1973年在复旦大学任教。1950年代曾在复旦大学讲授多门课程,后因糖尿病在家休养。晚年居住在上海,嗜好传统文化及围棋。

家庭与子女方面,杨武之与同乡罗孟华于1919年完婚,育有长子杨振宁,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父亲在日内瓦等地多次与其团聚并会见海外学者。1973年5月12日,杨武之在上海逝世。

学术贡献方面,杨武之的博士论文属于棱锥数的华林问题的研究,提出带系数的表示定理,显示所有正整数可表示为九个棱锥数之和。其硕士论文为“The invariants of bilinear forms”(1926),博士论文为“Various generalizations of Waring’s problem”(1928),另有代表性论文如“Representation of Positive integers by Pyramidal numbers”(1931)与“Quadratic field with out Euclid’s algorithm”(1935)。其研究对中国现代数论教育与学派的建立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在清华及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推动了数论教学与学术氛围的发展。

家族树

点击 迷你家族树图标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