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

何香凝

原名何香凝
头衔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展开4个同名词条
性别女性
生日1878-06-27
国籍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来源https://www.wikidata.org/wiki/Q8248830
pptrace查看家族关系图
更新时间2025-02-28T08:50:46.847Z

人物介绍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6日),字瑞谏,广东南海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妇女运动领袖、美术家。她出生在香港一个从事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商人家庭,其父何炳桓出身农家,家境殷实。何香凝早年性格刚毅,有强烈的主见,对传统妇女的束缚抗争不止。她在七岁时,家庭为了缠足,强行裹制,但她用剪刀剪掉裹脚布,最终获得自由,成为一双“大脚”。

她自学成才,早期未能入私塾读书,只能自学读书,向哥哥请教,逐渐积累知识。1897年,她与香港留学归来的归侨子弟廖仲恺结婚,婚后寄居在廖家,生活朴素而温馨。在日本留学期间,她支持丈夫,先后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东京本乡美术学校,跟随日本名画家田中赖璋学习绘画。1903年,她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开始接触革命思想,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并发表《敬告我的同胞姐妹》文章,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之一。

1904年,怀有身孕的她返回香港生下女儿廖梦醒。随后,她白天读书,夜晚从事革命工作,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1914年,她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展开反袁、护法运动,并在孙中山领导下,为国家的统一和共和事业奔走忙碌。她曾担任国民党妇女部部长,倡导妇女平等,推动立法保障妇女权益,组织妇女参加“三八”国际妇女节等活动,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在革命斗争中,她扮演多重角色,既是政治领袖,又是美术家。她用画笔表达爱国情怀,作品以花鸟狮虎等题材见长,风格雅逸古朴。美术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成为传世精品。她也是中国第一位以个人名字成立的国家美术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的缔造者。

抗日战争时期,她组织妇女救护团队,支援前线。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积极参与反蒋运动,1928年曾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流亡海外,先后游历南洋、欧洲,生活清苦。在抗战爆发后,她回国组织妇女抗战,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号召全民抗日。

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拥护共产党领导,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她推动华侨事业,关心妇女、艺术、侨务等领域工作,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和妇女的权益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因年事已高,她在北京去世,终年95岁,被葬于中山陵旁,享有盛誉。

家族树

点击 迷你家族树图标 展开更多人物

何香凝 家族树全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