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
| 原名 | 刘伯承 |
| 头衔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892-12-04 |
| 国籍 | Qing dynasty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701507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01T08:04:17.441Z |
人物介绍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字伯承,原名刘明昭,四川省开县赵家场人。其早年经历包括5岁入私塾,12岁接受新式教育,至15岁因父亲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高中时期,毅然投身革命,参与辛亥革命,鼓励大丈夫仗剑拯民,随后于1912年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学习军事课程,并熟读《孙子》《吴子》等军事经典,学业出众,被誉为“军中菩萨”。
1912年底毕业后,刘伯承先后在川军第5师任司务长、排长、连长。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战役,失败后于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底,他拉起400余人的队伍,组建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突出战绩。1916年,在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疗伤期间,为避免损伤脑神经,坚忍不拔,获得“军神”的称誉。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任川军第5师参谋长及警卫团团长。1923年,他在成都参加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任东路讨贼军指挥官,取得若干重要战役胜利。
1924年起,刘伯承随吴玉章、杨闇公等考察社会形势,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1926年,经引荐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11月,策划并参与发动泸州、顺庆起义,调兵遣将,助力北伐,为阻止川军部队对武汉的威胁发挥战略作用。同年,他被授予“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
1927年,刘伯承被任命为武汉国民政府的暂编第15军军长,这是中共党员担任的第一名军长职务。随即,他与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共同发动南昌起义,后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后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期间,攻克俄语难关,掌握苏军理论。学成归国后,刘伯承先后在中央军委任参谋长、军委委员,领导军事训练,撰写军事教材。
1932年起,刘伯承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在长征途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指挥多次关键战役,成功渡过金沙江,策划强渡大渡河,击退敌人,地位日益重要。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指挥多场战役,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并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措施。1945年,他率部参加多次战役,有效配合重庆谈判,为战略布局提供支撑。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指挥多场歼灭战,歼敌数十万,逐步实现解放全国的战略目标。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歼灭数十万敌军,加速全国解放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参与指挥渡江战役,负责解放华东和西南地区。1949年,他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并领导剿匪,开拓边疆。
1950年代,刘伯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重视军事教育,完善军官培训体系,为国防建设打下基础。1954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提出多项战略建议。其在军事理论、指挥艺术、育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等多项荣誉。
家庭方面,刘伯承配偶程宜芝,子女有刘太行、刘蒙、刘太迟等。1978年,arthritis恶化后逐渐退出政治舞台,直至1986年在北京去世。其生平事迹在多部影视剧中被塑造和纪念,成为中国军事和革命史的重要人物。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