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鹤凌
| 原名 | 马鹤凌 | 
| 头衔 | 马英九之父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920-11-09 | 
| 国籍 | Republic of China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4121049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4-07-20T04:07:51Z | 
人物介绍
马鹤凌,出生于1919年11月,祖籍湖南衡东县德圳乡马家垅村。其家庭背景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变故,幼年失去父亲马立安,后在祖辈迁移至衡东县衡山县城白石巷居住。在国家军政部门的帮助下,全家得以生活改善。
马鹤凌于1935年至1940年在衡山岳云中学就读,期间成绩优异,热爱体育,曾担任校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的队长,获得多项运动比赛的冠军。其早年偏好数理化学科,但受到孙中山理论体系的影响,逐步转向政治领域。
1941年,马鹤凌考入重庆南温泉中央政治大学第十一期学习,毕业前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人”号召,加入军队。1948年,随家人赴台湾,随后在港短暂居住,1950年7月13日于香港出生。1951年,全家迁回台湾。
在台湾,马鹤凌曾任蒋介石的侍卫官,以及蒋经国领导的“救国团”职务,包括国民党阳明山党部书记、台北市党部第二组和第三组组长、设计委员、中央委员会秘书、知识青年党部书记,以及“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第四组主任等。
1981年至1986年,他担任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委员,随后任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并于1992年退休。退休后,他积极参与民间社会活动,组织“中华四海同心会”,担任主任委员,并担任台湾国际工商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推动华人和平合作会议、维护中华文化,举办了多届世界和平大会,并提出“谋求世界永久和平与人类真正幸福”的主旨。
马鹤凌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他多次向大陆中央领导人建言献策,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992年,他在台北召开第一届“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大会”,会后陆续举办九届会议,促成全球性华人交流平台。他还通过书信和访问,积极推动两岸和平合作、经济交流与文化互动。
马鹤凌于2005年11月1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6岁。家族方面,他与秦厚修结婚,共育有五名子女,其中长子马英九于1950年7月13日在香港出生,后随家人迁往台湾。尽管身处海外,马鹤凌始终关心故乡,传承中华文化,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潜力与责任。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