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
| 原名 | 李富春 |
| 头衔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900-05-22 |
| 国籍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632505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27T03:39:47.991Z |
人物介绍
李富春,字任之,1900年5月2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贫寒教师家庭。青少年时期目睹国家内忧外患,1919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从事钳工、火车司机等工作。其间深入研究法国社会问题,调查工人运动,撰写《一个法国兵的忏悔》等作品,并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步确立政治立场。1920年8月,他与李维汉等人将勤工俭学励进会改名为工学世界社,确立以实行社会革命为宗旨。其后参与留法生存权、求学权等运动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向法国政府借款的斗争,逐步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1922年6月在巴黎参与发起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诺门地方支部书记,参与编辑机关刊物《少年》(1924年改名为《赤光》)。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6月,按中共三大决定与旅欧团体改编,同年11月任旅欧支部宣传科主任,负责海外宣传与力量扩大。1925年1月离法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接受系统教育,期间任留苏中国共青团旅莫地方执委会委员、组织部主任等。同年夏返回祖国,回到广州,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并以国民党党员身份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担任副党代表、政治部主任、军法处长,参与北伐军事与政治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香港等地坚持地下斗争,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任江西省委书记。1934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临时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后历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随党中央与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长期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与财政经济部负责人,1941年起兼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主持财政经济与生产运动相关工作,推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及南泥湾等项目。
抗战胜利后,调任东北,1947年起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财经委员会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推动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城市接管及工业基地恢复。新中国成立后,调中央,任政务院政务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1956年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后在若干次重要会议后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协助周恩来主管经济工作,先后起草相关政策,保护生产与工商业。遭受迫害,被诬为“黑俱乐部主任”,仍关注国民经济与四个现代化。1975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其举行追悼会,邓小平致悼词。家庭方面,妻子为蔡畅,女儿为李特特。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