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特
| 原名 | 李特特 |
| 头衔 | 中国扶贫基金会终身理事、李富春与蔡畅夫妇的独生女 |
| 性别 | - |
| 生日 | 1923-02-25 |
| 国籍 | — |
| 来源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7%89%B9%E7%89%B9/7067392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18T22:32:17.634Z |
人物介绍
李特特,1923年出生在法国,母亲为蔡畅,父亲为李富春。母亲在产床上实施绝育手术。为纪念这一生命,外祖母葛健豪给予其姓名“特特”。出生后由外祖母在法国抚养。七日岁左右,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李富春、蔡畅经中国共产党的安排赴苏学习,李特特由外婆带回湖南抚养。由于家庭在巴黎生活拮据,蔡和森将其著作《社会进化史》版权低价出售以资助母女回国。
回国后,外婆葛健豪在长沙创办平民女子职业学校,作为秘密活动与联络场所。李特特在湖南永丰度过童年,1928年随外婆至上海,与蔡畅同居。1931年,蔡畅与李富春转至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工作,李特特随母回到湖南,与父母发生长时间分离,七年未有联系。
1938年夏,李特特与蔡畅在新疆迪化重逢后随母前往苏联,期间学习俄语并参与新兵营训练,后在阿拉木图转至莫斯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与母亲再度团聚,获俄文名“罗扎”。1941年苏联抗战爆发,李特特参加军事训练并参与护理伤员。1944年考入鲍曼工程技术学院,学习半年的时间后转入苏联广播事业局从事对华广播、文本校对工作,约一年多。
1947年在莫斯科与瓦里亚结婚,1948年生下长子安德烈。蔡畅于同年在莫斯科看望外孙。1952年从苏联回国,先在北京华北农业研究所工作,1954年携带仅3个月大的二儿子李坚北上开发北大荒。1957年回国后,进入农科院原子能所工作,建立资料库,并在1958年至1960年间主持6期同位素培训班,培训千余名专业人才。丈夫因文化差异与生活适应问题,后返回苏联并与李特特离异。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李特特在新疆戈壁滩从事实验与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富春、蔡畅遭遇政治挫折,李特特于1967年前往河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随后转至吉林五七干校。1974年回到北京,未再在原子能核效应研究所任职,而是在中国农科院情报研究所从事情报翻译工作;1980年组织的“核辐射对农作物的生物效应”课题获得国家农业部科研进步二等奖,亦编辑《国外农业》《国外农业科技》等书。
1988年离休后,李特特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终身理事,开展跨省调研、筹募与扶贫项目推广,提出“以工代赈扶贫”等思路,涉及陕西、甘肃、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等十多个省区。1990年获国家民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0年代及以后,获得多项表彰,1998年出版传记性著作《她是蔡畅的女儿》,2015年获俄罗斯“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李特特于2021年2月16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