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代英
| 原名 | 浦代英 |
| 头衔 | 投身革命的浦氏三姐妹之一 |
| 性别 | 女性 |
| 生日 | 1911-02-01 |
| 国籍 | — |
| 来源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A6%E4%BB%A3%E8%8B%B1/151678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07T02:49:36.174Z |
人物介绍
浦代英,生于公元1911年2月5日,农历清宣统三年正月初七,地点位于云南省宣威县上堡街。她的父亲是浦在廷,是云南宣威火腿“云腿”的传承人。浦代英的原名为浦黛英,1937年在延安时期更名为浦代英,以避免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相联想,将“黛”字改为“代”。她在蒲氏家族中排行第八,亦被称为“八姐”。
在学术方面,浦代英于1926年开始在云南省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就读,之后进入云南省女子中学(1932年改名为云南省立昆华女子中学)。在学习期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中学毕业后,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4月,浦代英前往延安,入读红军大学13队(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完成学业,随后被分配在新华社担任译电员。1937年12月,她与来自宁波镇海小港的红军高级将领乐少华结婚。1944年初,她调至中央医院工作,随后于1947年前往东北,在鸡西军医大学进行进修。1948年,她被分配到哈尔滨军工职工医院任院长工作。
1953年,浦代英调入北京第二机械工业部卫生司;次年,调到大连军工疗养院担任院长。1958年,她转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受到冲击,之后于同年退休,定居于西安干休所。
1979年5月,浦代英回到北京,并在木樨地定居。年底,她向中央组织部提出复查乐少华问题,1980年5月30日,中央决定恢复乐少华的名誉。她于1996年开始撰写回忆录,后于1999年1月出版,书名为《无悔的岁月》。
浦代英于2001年5月去世,享年90岁。她的主要作品为回忆录《无悔的岁月》,书中回顾了她及其姐妹浦石英和卓琳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们在中国近一个世纪历史变迁中的成长与奋斗。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