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秋
| 原名 | 王伯秋 |
| 头衔 | 原国民政府长乐县县长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883-01-01 |
| 国籍 | —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15925845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05-14T10:07:45.308Z |
人物介绍
王伯秋,字纯焘,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湖南省湘乡市人。其祖籍为官宦之家,其家庭背景影响了其早期教育。幼年时期,他师从湘乡名宿彭楚翘,学习经史、诗词以及八股文等传统学科。成年后,王伯秋就读于浙江杭州的武备学堂。1905年,他前往日本留学,最初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随后进入铁路学校接受专业培训,最终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法系,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回国后,王伯秋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江苏省立法政大学教务长、东南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以及暨南大学教授等职位。1913年,他以江苏省官费生的身份前往美国留学,入读哈佛大学政治系,获得学士学位。其间,他在1914年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侨志愿军。
1915年,王伯秋与孙婉在美国结婚,育有女儿王纕蕙和儿子王弘之。1919年,他重返中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此后,他曾担任江苏省平民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福建省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以及保安司令等要职。在学术和行政工作的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
1934年,王伯秋被任命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县长,任职地点为长乐。任内,他推动城市整顿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拆除旧房、改建砖墙两层楼房、修建中山路并绿化街道、建设中山堂、塔山公园以及江滨公园等公共设施。他还开辟多条公路,包括由城关至营前、金峰和江田的交通干线,以改善长乐的交通条件。
1938年,王伯秋卸任长乐县长职务,随后于1939年5月17日在贵州贵阳因左膝骨癌去世,享年56岁。他被安葬在贵阳白花山。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