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烈
| 原名 | 杨子烈 |
| 头衔 | 张国焘的夫人 |
| 性别 | 女性 |
| 生日 | 1902-12-09 |
| 国籍 | —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100152099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17T10:12:41.662Z |
人物介绍
杨子烈,1902年生于湖北省枣阳县(枣阳)一个士绅家庭。父亲杨毓达,母亲持家有道、开明达理。在母亲坚持下,幼年未受裹小脚之习,8岁起由祖父启蒙写字読书,后入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入学时祖父将乳名由“小凤”改为“子烈”。自幼性格活跃,嗜书如命,课余常阅读《水浒传》《梁祝姻缘》《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晚年回忆称自己“自幼就有点像某些男子”。1917年从高等小学毕业,随即报考武昌省立女子师范在枣阳招生之事,得到母亲支持,与同学共同前往省城。经初试、复试,枣阳5名同学中她名列第一,入读湖北省立女子师范。
入学后,杨子烈遵守校训“诚、勤、节、朴”,逐渐独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她与同学在校方同意后上街游行,举着校旗。1921年,新文化运动扩展至湖北女师,陈潭秋、刘子通等在校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她对进步思想的认识,并撰写《束胸之害》《剪发》《放足》等短文。同年冬,参加陈潭秋组织的“妇女读书会”,成为较早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的女性之一。1922年初,校长王式玉因学生反对行为将刘子通解聘,杨子烈等五名同学被校长和教育厅联合开除,引发学潮。事件后,教育厅撤职校长,毕业证提前发给被开除学生,学潮得以平息。
同年夏天,杨子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秋天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春北上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因家庭经济原因转入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习。她在北京大学参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与张国焘等早期共产党人建立联系。1924年2月 she 与张国焘结婚,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曾入狱五个月。1925年被选为中央妇女部委员,赴莫斯科深造;1927年回国,1928年再度赴莫斯科学习。1931年回到上海,因情报网被破坏而与组织联系中断,后长期隐匿。
1937年在南京与叶剑英、邓小平等会面后前往延安,与张国焘团聚。1938年,张国焘以清明祭扫黄帝陵为由脱离中共,杨子烈在毛泽东等同意下回汉口并找到张国焘,随之退出政治舞台,进入另一个生活阶段。1949年初,随张国焘全家退居台湾,后迁居香港。在香港时期,杨子烈撰写回忆录《往事如烟》(后改名为《张国焘夫人回忆录》),于1970年在香港出版,讲述早年参加共产党的经历。1972年与张国焘移居加拿大。1994年在多伦多去世,享年92岁。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