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
| 原名 | 项英 |
| 头衔 | 中共早期领导人、新四军副军长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898-05-01 |
| 国籍 | —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1960080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17T09:35:41.872Z |
人物介绍
项英(1898年5月—1941年1月),原名项德隆,湖北省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人。192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三大、六大上分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其主要著作有《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对于当前抗战的教训》(1937)、《项英将军言论集》(1939)等。
早年经历与工人运动
项英出身贫苦家庭,小学毕业后进入武昌模范大工厂做工人,日夜兼程学习。20世纪20年代初参与并组织工人运动,推动工人罢工与工会建设。1922年在汉口领导工人罢工并筹建工会机构,随后在武汉、上海等地从事党务与工人工作。1923年参与平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及沪西日商纱厂工人罢工等行动,确立在工人阶级中的领导地位。1926年秋起在武汉组织工人纠察队,协同北伐军作战并维护社会秩序。
苏区时期与军事指挥
1931年起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参与建立红军总政治部等机构。长征前后,任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分会主席,领导留守部队在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根据遵义会议后方针,组织红军与游击队分路突围,指挥分散游击,保持南方游击区的革命力量与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与新四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主持新四军在南方各地的整编与组建工作。1938年春,完成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与游击队整编,组建新四军4个支队,合计约1.03万余人。随后在皖南、皖中、苏南等地组织抗日根据地建设,强调政治教育与干部培养,推动部队建设与军事行动。
皖南事变与遇难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北移至泾县茂林蜜蜂洞时遭遇国民党军七师约8万大军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作战,最终多数部队牺牲,项英、副军长周子昆在蜜蜂洞遇害,终年43岁。遗体于1955年移葬至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1990年在武昌为其立铜像,题词为“浩气长存”。
重要评价与遗产
项英在工人运动、苏维埃政权建设及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工作被视为早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著作与实地指挥经验被后世广泛研究,成为南方游击区与新四军建设史的重要参考。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