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 原名 | 瞿秋白 |
| 头衔 |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文学家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899-01-29 |
| 国籍 | Qing dynasty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552001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19T10:59:29.468Z |
人物介绍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青果巷82号天香楼二楼,祖上为宜兴望族,父亲为瞿稚彬(字世玮),母亲为金璇。少年时期先后就读私塾、冠英小学,1909年进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受校长屠元博的革命思想影响。1904–1905年间曾在私塾、1909年入学后继续求学。家境因辛亥革命后父辈变故而陷入困难,1916年母亲自缢,随后瞿秋白一家分散居住,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任教,年底赴汉口寄居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1917年春到北京,因无力负担学膳费未能进入大学,转入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6月被捕,8月获释, subsequently 加入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被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前往莫斯科采访。1921年7月在安德烈厅会见列宁,11月在莫斯科参加工人纪念活动并再度听取列宁演讲;东方大学中国班开办,瞿秋白任翻译、助教,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1921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春成为正式党员。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赴莫斯科,瞿秋白担任翻译。
1923年1月抵京,2月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并撰写相关介绍性文章,4月在《新青年》发表。夏季至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兼任中共宣传工作,主编《新青年》季刊及中央机关刊物《前锋》,参与起草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起在中共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编辑。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后主编《热血日报》,6月出版。1927年2月出版《瞿秋白论文集》,同年参与领导上海及汉口武装起义工作,先后在中央常委会议上提出重要意见,7月起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之一。1928年初抵莫斯科,主持召开中共六大,留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前后因对立三路线的分歧被撤销驻莫代表职务,回上海,继续从事文艺与翻译工作,与茅盾、鲁迅等建立联系,领导左翼运动。1934年抵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部长等职。长征前后留守瑞金,1935年2月在长汀被捕,5月写下《多余的话》,6月在罗汉岭就义,享年36岁。
婚姻与子女方面,第一任妻子为王剑虹,二人于1923年相识并短暂结合;王剑虹因肺结核去世。第二任妻子为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1924年11月与瞿秋白结婚,育有女儿瞿独伊(曾名沈晓光),1921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在苏联生活,1946年回到新华社工作。瞿秋白生平的纪念与研究在中国持续展开,相关纪念馆与基地于1980年代后陆续设立。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