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
| 原名 | 萧克 |
| 头衔 | 中国将领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907-07-14 |
| 国籍 | Qing dynasty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708941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01T09:52:15.667Z |
人物介绍
萧克,字长仁,出生于1907年7月14日,湖南省嘉禾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学习《四书》《五经》, 后就读于同善高小(后改为同善中学)。1923年,考入嘉禾甲种简习师范学校,1925年冬毕业后,独自前往广州。1926年,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后归并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先后在江西和浙江等地与北伐军作战。
1927年,萧克在南昌起义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加入),任叶挺部第十一军连政治指导员兼连长。起义失败后,他在潮汕地区组织发展基层支部,1928年在嘉禾县成立中国共产党南区支部,并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在反“围剿”战役中,他担任红四军支队长和纵队参谋长。在1930年春,他被任命为红四军第3纵队司令员,带领部队进军江西和湖南,强化训练,使部队成为红军主力之一。
1931年起,萧克历任江西红一方面军第5师师长、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在1934年,他奉命北上破袭南浔铁路,率领4000余人,穿越敌占区1250公里,在艰苦条件下击退多次敌人围追堵截,战功卓著。同年,他率部参加陈家河战役,成功歼灭敌军多个旅,荣获中央军委嘉奖及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1月,他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指挥多次反“围剿”战斗,建立了多个苏区,开辟了黔(西)、大(定)、毕(节)苏区。
1935年11月,萧克组织长征,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一道突破敌军封锁,开辟黔中苏区。在六甲阻击战和乌蒙山战役中表现突出,为中国工农红军保存实力作出了贡献。1936年,红二方面军成立,萧克任副总指挥,后任红四方面军军长。1936年10月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北上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并在反“扫荡”战役中屡次取得战果。
抗战结束后,萧克参与创建华北军政大学,任副校长。1949年,调任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南下作战,参加多次大规模战役,歼灭敌人43万有余,促成湖南、湖北、江西、广东、海南等地区的解放。1950年,他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致力于军事教育建设。在1954年,他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晋升为上将,荣获八一勋章、解放勋章等。
1958年后,由于“反教条主义”运动,他一度被解除职务。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批判与下放,直至1972年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之后历任军事学院院长等要职。1977年起,兼任中央军委委员等职务。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晚年,他积极参与文化和学术研究,倡导史实求真,主编多部历史刊物和书籍。
萧克于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其生平履历涵盖革命战争、军事教育、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军事及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