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
| 原名 | 孙科 |
| 头衔 | 中华民国时期政治人物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891-10-21 |
| 国籍 | Taiwan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701897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01-16T23:42:01.092Z |
人物介绍
孙科,字哲生,1891年10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著名革命家孙中山的长子。他的父亲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共和革命的领导人,母亲卢慕贞。孙科的祖籍在广东东莞的上沙地区,家族谱系源于元末明初迁徙至南雄、东莞一带。
早年时期,孙科随母亲移居澳门,后迁居香港。1895年冬,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将孙科母子送往檀香山(今夏威夷),由哥哥孙眉照料。孙科自幼学业优异,7岁起在私人私塾学习,《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为幼年学习打下基础。1901年,他进入天主教会办的圣安东尼学校学习,成绩突出,八年课程三年内完成。次年,考入檀香山的圣路易士学院(St. Louis College),开启了他的西方教育之路。
1910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开展革命活动,孙科决定投身革命事业,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参与编辑《自由新报》和《大声周刊》。1911年毕业后,他赴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深造,期间参与华侨创办的《少年中国晨报》编辑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后,孙科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学业中断,曾短暂返回中国,1912年再次赴美留学,并兼学文理二科。1916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孙科于1917年归国,任职孙中山的秘书,并参与广州护法军政府事务。1920年,他出任广州市政厅长兼治河督办,积极推动广州城市建设,制定《广州市组织条例》,规划市政。1923年再次任广州市长,推进市政建设,为黄埔军校筹措经费。
1924年,他被派往沈阳联系奉系军阀张作霖,谋求南北合作。孙中山逝世后,孙科成为“孙中山遗嘱”证明人之一。1925年,孙中山组建大元帅府,孙科任国民政府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26年,入选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兼任广东省政府建设厅长。
北伐战争期间,孙科督导铁路运输,保障军事物资供应。1927年,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和建设部长,积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主张铁路建设,推动交通事业发展,并主持成立交通大学,培养交通人才。抗日战争期间,孙科致力于中苏关系的改善,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多次出访苏联。
在政治上,孙科推崇民主、宪政,提倡逐步改革,但因党内派系斗争和国家形势变化,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1946年,他任制宪国大主席团成员;1947年,任副主席兼立法院长。1948年,为反蒋势力,曾在广东联络各派,组建临时政府。
1949年,孙科前往香港,后移居美国。任职期间,生活简朴,以读书、写作为主要内容。1965年,他应邀返台,受到蒋经国等的接见,重返政治舞台,曾任宪政顾问等要职。1973年9月13日,孙科在台北逝世,享年83岁,葬于台北阳明山。
孙科一生著作有《都市规划论》《广告心理学概论》《孙哲生言论选》《孙科文集》等,并擅长书法,楷书多仿颜柳风格,行书则承“二王”传承。既是政治家,也是学者、文化工作者,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