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陈氏
原名 | 林陈氏 |
头衔 | 林彪母亲 |
性别 | 女性 |
生日 | — |
国籍 | — |
来源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E%97%E5%BD%AA/116221 |
pptrace | 链接 |
更新时间 | 2025-07-11T09:17:25.310Z |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林家大湾。其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林明卿及母亲林陈氏,兄弟有林庆佛和林育菊。林彪的爷爷为林时朗。林彪的配偶有张梅和叶群,育有子女,包括女儿林晓霖以及子女林立果和林立衡。家庭背景具有一定的家族传承色彩。
林彪于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期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他担任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例如“九一八事变”反帝运动,他发起成立“共进图书社”并组织阅读进步书刊,同时创办了“共进月刊”。1925年秋,中学毕业后,林彪返回家乡,起初被父母建议成为教师,但最终决定弃教从戎。经过中共组织批准,他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改名为林彪,成为党外军校学员并担任中共支部书记。
毕业后,他曾参加北伐战争,先后在国民革命军任见习排长,参与上蔡、临颍等战役。1927年7月参加南昌起义,任73团3营7连连长;此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先后任红军第四军28团营长、团长,活跃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剿”斗争。
1930年至1934年,林彪在红一方面军担任军长、总指挥,并参与多个重要战役,包括长征。1934年10月起,他在遵义会议后,指挥部队参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1936年,他被任命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后兼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和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林彪担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在平型关战斗中取得重要胜利,是中国抗日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之一。在这一时期,他先后在晋北、吕梁等地开辟根据地、组织战役,表现出较强的战场指挥能力。1942年,他赴苏联接受治疗,然后返回延安,继续从事党的军事教育工作。1943年,他代表毛泽东赴西安与蒋介石议和,之后参加抗战后期的多项军事行动。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担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参与多个关键战役,如辽沈战役,歼灭大量国民党军,极大推动了战局。战后,转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参与新中国的军事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司令员,以及第四野战军和华中军区主要领导职务。1950年代,他迁居北京,因身体问题逐渐减少工作,但仍担任多个要职。1954年起,他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0年代,林彪在中共高层逐渐崛起,成为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参加“文化大革命”,被毛泽东视为潜在接班人。1969年,他被列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的常委,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被视为毛泽东的接班人。1971年,他策划试图夺取党政军的最高权力,阴谋被揭露后,于9月13日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遇难,机毁身亡。
林彪的军事生涯集中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立时期, 政治生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高潮,其后因政治事件而终结。1973年,中共中央开除其党籍,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确认其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