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夫
| 原名 | 李铁夫 |
| 头衔 | 中共早期领导人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901-01-01 |
| 国籍 | — |
| 来源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9%93%81%E5%A4%AB/217072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01T11:03:01.588Z |
人物介绍
李铁夫,原名韩伟键,曾用化名金元镐、胡国明、韩国李、云岗等。在党内化名李铁夫,因秘密工作需要对外化名杨先生。他出生于1901年,地点为朝鲜半岛咸镜南道洪原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便积极参与反日斗争,立志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在1919年3月1日爆发的朝鲜“三一运动”中,李铁夫担任朝鲜学生独立运动总指挥部负责人之一,宣读了《独立宣言》,因此受到日本警方的通缉。
1920年,李铁夫化名前往日本留学,先后于京都帝国大学医科和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研读马列主义著作。之后,他回到朝鲜,利用在《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的记者、编辑身份,从事创建朝鲜共产党的工作。期间,他加入了朝鲜马列主义同盟,并于1926年春在朝鲜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朝鲜共产党遭到严重破坏,他再次流亡中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李铁夫受中共派遣前往北平工作,担任北平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党团书记,开始在中共重要岗位工作。1932年9月,他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重视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他在组织工作中采取谨慎和客观的态度,但1933年北平反帝大同盟党团会议中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
李铁夫后在天津秘密居住,化名从事地下工作。他与张秀岩的关系由假扮夫妻逐渐发展为真正的伴侣关系。两人共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创办刊物,并组织群众抗争日本侵略。1934年,他在党内提出多项关于斗争策略的建议,虽遭遇组织排挤,但仍坚持工作。1936年,天津党组织重建,李铁夫被任命为河北省委委员兼天津市委书记,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7年,李铁夫作为白区工作代表前往延安,参加重要党会,提出批评意见并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在长期地下工作中,他积劳成疾,感染肺结核。1939年7月10日,李铁夫在延安因伤寒去世,享年不足40岁。中共中央为其举行盛大追悼会,并为他立碑,记述其在革命中的贡献。他在中国和朝鲜的革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朝鲜和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