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生
| 原名 | 曾中生 |
| 头衔 |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
| 性别 | 男性 |
| 生日 | 1900-06-10 |
| 国籍 | — |
| 来源 |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8290225 |
| pptrace | 查看家族关系图 |
| 更新时间 | 2025-10-01T10:19:17.408Z |
人物介绍
曾中生(1900年6月10日-1935年8月中旬),原名曾钟圣,出生于湖南省兴宁县(今资兴市)东乡州门司乡牵牛坳。其早年接受教育,于1917年秋考入湖南郴州第七联合中学。1922年,曾中生曾在桂军任职参谋一年,并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负责部队政治工作及发展党组织。1926年10月,北伐成功占领武汉后,曾中生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笔。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积极联合国民党左派,参加讨蒋斗争。同年9月,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莫斯科期间,曾中生参加了1928年举行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及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等职务。
1930年9月,曾中生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进入鄂豫皖苏区,担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在应对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中,他果断组建中共临时特委和军委,指挥反“围剿”斗争。在他的指挥下,红军采取游击战术,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攻克金家寨、麻埠、东西香火岭等地区的多次胜利,击退敌军的进攻。同时,他主持制定了多个建设政策,创办军政学校,整编红军,推动根据地建设。
到1931年,曾中生继续领导反“围剿”斗争,取得一系列胜利,包括在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地击败敌军。随之,鄂豫皖根据地逐渐巩固和扩大,部队实力增强。据史料记载,他曾面对张国焘的错误领导和内部斗争,严正抗争,不屈不挠。
1932年,曾中生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并参与建立川陕根据地。期间,他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军事理论著作,为革命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站稳脚跟,曾中生继续加强军事和政治工作。他在著作中总结了人民战争和运动战等先进战略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然而,从1933年起,曾中生被张国焘以“右派”名义操控,受到监禁与迫害,屡遭打击。
1935年6月,随着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他表现出合作意愿,写信请求审查,但遭到阻挠。1935年8月,中共调查得知他被张国焘秘密杀害,终年35岁。其死因被定性为被密谋杀害,死于四川卓克基地区。1945年,中共中央为曾中生彻底平反昭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将曾中生列入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军事家之一。
家族树
点击 展开更多人物